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一个人的博物馆,一个人的民族梦

    信息发布者:杨林虎
    2017-11-08 15:16:05    来源:搜狐网   转载

    (原标题:一个人的博物馆,一个人的民族梦 ——

    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廷强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人间,万物还是一片静谧,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响水龙村的项廷强便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他拿起扫帚开始打扫他的苗族文化传承馆,这是一个个人办的博物馆,也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首家私人博物馆,他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这里是他的家。

    进入传承馆正面图

    是的,这里是他的家,项廷强原本只是文山州麻栗坡县的一名教师,退休以后他已经没有地方住了,在过去二十年的准备过程中,他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这个他所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中。如今,他们全家都住在这所像四合院的博物馆里边,而昨晚我们采风团队跟随项廷强一家去亲戚家过完火把节便也住在了这里。

    传承馆的培训宿舍,男女各一大间,我们住了一晚

    项廷强的砚山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馆于2015年12月19日落成并正式对外放,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了苗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古籍祭祀、古典服饰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各类传统物件器具300余件。该馆成立一年多以来已经免费做了七期培训,合计300人,涉及苗族礼仪、文化、乐器、舞蹈、苗药等方面,而所有这些都由项廷强一个人进行教授,他说“要让人人看到苗族的文化,也要让他们在这里学到一些苗族的知识”;所以,比起项馆长,我更愿意称呼其为项老师,正如春秋战国的先贤们诗书礼乐易无所不通一样,关于苗族,经过多年的学习以及走村窜巷的收购考查,他说起来亦是头头是道。他说自己并不懂很多东西,也是一直在学习,但是“我看不惯我们的落后”;“因为我们苗族这些东西很落后的,你进一些苗族人家,他不会打招呼的,也不打理一下,像我们响水龙村有人要开饭馆,人来了怎么个摆碗他不知道,我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一个饭馆,会唱一首苗族的歌,会接人待物,会一个苗族舞蹈这样”;“还有像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他们也不知道,让他们学一下,平时动不动就吵架啊、打人啊,犯了法都不知道”。是,他曾是一名教师,但仿佛除了教化自己的学生,教化自己的民族也成为他骨血里的使命,所以他说这些的时候很自然,但语重心长,像极了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他说过,他做这个不是为赚钱来的,那些年,很多人说他是一个疯子。是啊,古往今来的敢为人先者,哪个没被不理解呢,“不成魔不成活”,还好他做成了,所以他现在看起来有点坦然,我们聊得尽兴的时候,还一起神采奕奕地呼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时,他便笑的很天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项廷强(白苗)穿起父辈的衣服

    “你们还没看我的教室吧 ,是多媒体教室,有音响设备,还可以做课件,一般现在中小学没有的我这里都有”,项老师自豪地说。这只是一个山区的退休教师建立的博物馆,但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虽然他总说“只是我掌握的知识程度低一点,我没去过什么地方,所以我就根据我的思考、我的设计来做”。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设计很周全,这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苗族器具、衣物的呈现室,更是一个活的传承馆。馆内的培训教室和宿舍、苗族民居生活体验室和苗膳体验室,从建馆以来就通过培训、接待等形式不断地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尽管响水龙村目前还很闭塞;而这个传承,是项廷强自己给自己的使命,“我这个文化传承馆,不仅仅说保留了我们苗族的这些文化,我也是要传承、要发展,那么我就要不断地向大家做一些培训啊、各方面的这些来让我们大家能够进步、致富”。他说,“一个人要想真正的适应社会,脱贫,你不仅仅说会赚一点钱,还要懂法、学法、懂礼仪、懂经营,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像我们这样的年纪,不学习很快都被社会淘汰”。所以,他要来做这个教化大众,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事业,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的觉悟,但也是一个人的格局,这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虽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这些都没有哪个政府叫我做的,都是我自己要做的,我是一个老师嘛”。

    张朝兰(青苗)女士穿起清朝的一件白苗服饰

    当被问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过放弃吗?“没有”,他说。这么坚定的回答,我听得很震惊,尤其他所做的事业不是一个个人的事业,而且周围没有人做过。“收东西跑了多少地方了,没有资金的时候,不被理解的时候......一直都没有想过放弃,晚上睡不着觉了,醒了还在想这个问题,而且,走到今天也不知道怎么搞出来的”,最后着实是一句大实话,很多时候,成功的奥秘常常体现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交流中也会发现,他现在也会偶尔失落,比如现在每天守着这个传承馆,有时也会重新思考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也比如现在又想做一个全国苗族的展示他还没办法做,是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苗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在传承馆针对民族服饰进行专门的交流

    我们的采访涵盖苗族传统生产生活,民族传统服饰支系差异和工艺以及苗寨服饰现状等方面,很多交流采用非正式的形式,包括去亲戚家过火把节的车上,穿着传统服饰的过程中,以及特定服饰具体制作工艺的交流中,甚至还有饭桌上。关于服装的制作的工艺,明显项廷强的爱人张朝兰女士了解的比较多,她现在除了协助传承馆日常的管理工作,闲暇时间还在织布、刺绣、制作苗族的服饰以及馆内部分破损衣物的修饰,她一直用最淳朴的方式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张朝兰女士在演示织布,穿起所属支系的传统服饰

    确实,项老师说的一些关于苗族礼仪的忧虑我们在一些苗寨里有同感,但是,当你让苗族同胞的敞开心扉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是非常淳朴热情的。项老师说他曾经一个比较高规格的接待是省里带来的一批在美国的苗族人,参观结束以后,集体哭了。是啊,当你漂泊多年返回故土,当物不是人亦非,却发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找到记忆中家的一切,能不热泪盈眶?

    关于传统文化,传统服饰,我们常常发出要抢救、要传承的呐喊,但是谁来抢救?谁来传承?怎么抢救?怎么传承?这些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难题。暑期云南广西一行的考察中,我们除了参观当地大的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之外,还走访了相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寨子共8个,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孝宗一家、到壮族农民企业家农文中、到生活在原始部落村还在用最传统方式生活的彝族老妇一家、到旅游业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以及现阶段那些努力脱贫致富的少数民族家庭。对于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同胞,喊传承和保护的口号其实是很苍白无力的,我们看着他们积极地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想办法融入社会主义的大家庭脱贫致富,我们没理由要求他们捡起快要失传的手艺,去花时间精力去做对他们生活水准的提升基本没有作用的传统服饰,继续保留并穿着传统服饰。即使像陆孝宗老先生那样一直做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国家级传承人,也还经常面临着资金拮据的问题,而项廷强这样在保护传承过程中找到出路的简直少之又少。而且,社会是发展的,人的审美都在不断变化,现在村寨传统的东西已是现代化后的传统,我们能做的更多地是记录、研究、整合,让民族服饰的文化美学魅力永驻并成为继续创作的源头活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